查看原文
其他

CAFA设计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专栏 | 空间批评实践:策展、编撰、写作


空间批评实践:策展、编撰、写作

Critical Spatial Practice: Curating, Editing, Writing

本文编译自Jane Rendell的文章《空间批评实践:策展、编撰、写作》(Critical Spatial Practice: Curating, Editing, Writing),该文收录在2007年出版的《策展问题》(Issues in 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 and Performance)一书中。


Issues in 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 and Performance
Intellect Books, 2007
Jane Rendell
Jane Rendell现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建筑及艺术教授、巴特利特研究事务副院长。著有诸多空间和建筑理论著作,包括《场域书写》(Site-Writing)和《艺术与建筑》(Art and Architecture)等。


***


拥有建筑设计的实践经历,并在建筑史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加之公共艺术教学和艺术批评写作的经历,我的工作重心在不同领域之间的跨学科交汇——即在女性主义理论与建筑史,概念艺术实践与建筑设计,艺术评论与自传写作之间。本文透过合作和个人研究,其中有书籍也有展览,着眼于我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参与的一些策展和编撰项目,并思考作为建筑史和艺术批评的唯一作者,这些项目是如何与我的工作联系的。


在探索方法或途径的问题上,关于跨学科的讨论被不可避免地拎到前列,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主张构造一种“ 对角轴”结构(a diagonal axis):“跨学科性始终是一个潜藏着反抗表达(expressions of resistance)的场所。许多学者受限于其特定的研究领域:这是事实……首个障碍通常与个人能力有关,并伴有一种小心保护自身领域地位的倾向。专家们往往过于保护自己的特权,实质上不与其他同行共事,也因此不会教学生在他们的方法论中构建对角轴”。


要代入这条对角轴,则需要我们去质疑某些平常认为理所当然的存在,质疑我们的方法论(即我们的行事方式),也质疑我们的术语(即我们的所说所做)。构建“对角轴”必然是一件难事。克里斯蒂娃的“反抗表达”一词表明,规定程序在受到质疑时遇到的问题与认同(identification)有关,其为心理分析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术语。而霍米·巴巴(Homi Bhabha)用术语“矛盾的”(ambivalent)一词来描述学科间的相遇——一场“教学式应对和行动式应对间的矛盾运动”—— 也指出了跨学科实践工作中的无意识特质。这样的工作不仅具有批评性和知识性,又不乏情感性和政治性,正是出于这种原因,我成为跨学科的拥护者和倡导者。它要求我们用未知替换已知,抛弃力所能及的安全感代以力有不逮的危机感,跨学科工作中的变革经验可能会破环与主导权力结构的稳定关系,从而允许新兴的往往是未确定的知识形式涌现。


似曾相识  Strangely Familiar


“似曾相识:城市中建筑叙事”(Strangely Familiar: Narratives of Architecture in the City)是一次展览、一场研讨会和一份出版物,其工作小组包括建筑师,平面设计师,电影制作人,多媒体艺术家,展览的生产是对策展和设计建筑展览邀请的回应。策展及编撰团队由Iain Borden、Joe Kerr、Alicia Pivaro和我本人组成,我们只选择评论由建筑历史学家撰写的建筑历史概念,也包括描述阐释展墙上著名建筑师的作品。此外,我们邀请的学者背景却不限于建筑学科内,例如文化研究、地理学,让他们来提供叙事、图像和一件与城中某个具体场所相关的物品。展览目录由这些视觉叙事组成,而展览的呈现形式,是以彩色基座群建造一个迷你“曼哈顿”,每个基座对应一位投稿者,包括他们的叙事及相关物品。 
图1, 似曾相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伦敦,1995,摄影:Iain Borden


每种解释性立场所呈现的地方都是“似曾相识”的,相识是因为某些方面确实熟悉,而似曾是因为它们以新的方式呈现。这些稿件调研了广泛的主题,并采用各种演绎和分析的流程。从中,“似曾相识”以介入公共空间为由确定了三个编撰和策展的主题:记与铭记;统治、反抗与挪用;经验与身份。我们采用了这些主题作为组织策略,以使展览目录概念清晰;用不同的颜色来表明每个主题,使展览审美一致。然而,事后看来,目录和展览强烈的视觉识别性,加大了那些更加复杂、微妙、往往难以识别的都市抵制策略涌现的难度。为了增进设计意图与用户导向两者间的对话,针对《未知的城市》(The Unknown City)这本衍生自“似曾相识”展览的书,我们扩展了编辑邀请的论文投稿范围(既有实践者也有理论家),并邀请艺术家、作家、电影制片人和建筑师就他们如何理解城市生产与体验之间的关系发表评论。
The Unknown City
交集 Intersections


依我看来,一本经过编撰的书是开展多学科或跨学科辩论的宝贵场所;对我而言,在编撰过程中常会涉及到要识别某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曾位于截然不同的思想领域之间的交汇点。《性别、空间、建筑:跨学科导论》(Gender, Space, Architecture: An Inter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就是这类书,书中我们,也就是我本人及合著者Iain Borden、Barbara Penner,收集了超过30篇研究女权主义理论与建筑空间之间关系的文本。我们将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遵循历史轨迹,通过前部分的性别与女性研究,和后部分的建筑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探索了过去30年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而中间部分,作为编辑角色的我们采取了空间而非时间的态度,从人类学到哲学等一些相关领域择选论文,以表明与性别和空间研究有关的广泛学科程序。
Gender, Space, Architecture: An Inter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交集:建筑历史与批评理论》(InterSections: Architectural Histories and Critical Theories)是我和Iain Borden合编的一本特别委托的论文集,我们作为编辑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与建筑史学家和理论家建立联系,邀请每位作者探讨自己作品中批评理论与建筑历史的关系,并撰写论文来探索自己的研究过程及概念思维的发展,这成为本文主题的一部分。
InterSections: Architectural Histories and Critical Theories


在个人研究中,编选这些内容的同时,我也在调研女权主义理论和建筑历史之间的跨学科交汇点,特别审视女性主义理论质疑建筑历史探究的方法,质疑研究选择的主客体,质疑我们研究它们的方法。在《乐趣追求》(The Pursuit of Pleasure)中,我被两篇文本所吸引,一篇是女权主义者的论战,另一篇是都市叙事。这两篇文本创造了方法论的角斗地——提出空间和历史认识问题的辩论场——而我处于其中的理论与历史之间。正是由于工作中的知识性劳动包括勾勒理论背景,从而引导着我个人对女权主义建筑史的研究,这使我能够在众多学科里定位性别、空间和建筑相关的关键作品,并意识到有必要将它们合起来,编选成文集。
The Pursuit of Pleasure
夹缝之地 A Place Between


个人研究和协作研究也能借另一种方式展开,即通过编撰项目来确立主题,然后依靠著书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当我被邀请客座编辑一期《公共艺术》(The Public Art Journal)期刊时,我邀请了一些理论家和实践者对我主张进行反思:以什么方式可以将公共艺术视为社会空间?我感兴趣的是,在文化地理学者和批评理论家的写作中,公共艺术家是如何结合某些“空间理论”展开的议题,进行形式丰富的“空间实践”的。为文集投稿的各位艺术家或作家,每位围绕着“夹缝之地”探讨公共艺术,例如,艺术与建筑协作团体muf,他们根据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讨论了其作品,讨论“用什么去构建一种关系使之造物”;以及文化地理学家Steve Pile在文中提及城市就是介于“真实”与梦境的夹缝之地。
muf architecture/arthttp://muf.co.uk
Real Cities, SAGE Publications, 2005作者Steve Pile是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社会科学与全球研究学院人文地理学教授,著作包括《真实城市》(Real Cities)、《身体与城市》(The Body and the City)、《抵抗地理学》(Geography of Resistance)、《文化地理学》(Handbook of Cultural Geography),以及《穿越身体的地方》(Places through the Body)等。
期刊出版之后的几年,我仍将自己定位在艺术与建筑的夹缝之地,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这对双向关系的交集模式。在《艺术与建筑:夹缝之地》(Art and Architecture: A Place Between)中,我追踪了这项调查的多重动态趋势,并以此为基础,借鉴了诸多学科的一系列理论思想来审视艺术作品和建筑项目。《艺术与建筑:夹缝之地》的核心聚焦于一种特定的实践,既涉及批判性又涉及空间性,故我称之为“空间批评实践”。艺术中的这类作品有多样化的描述,被称作情境实践、在地性艺术或公共艺术。在建筑领域,它们被称作概念设计或城市介入。为了接触这类实践模式,我所访寻的作品,来自“超出”其物理实体限制运作的画廊,来自支持并发展“在地性”(site-specific)作品的委托机构和独立策展人,以及来自从行为艺术到城市设计,进行各种批评性项目创作的艺术家、建筑师和合作团体。尽管该项目被我称为一本著作,但也可以从策展的角度来考虑,它是对许多艺术作品和建筑项目的选择和布局。
Art & Architecture: A Place Between


也许是因为选择和布局方式的别具一格,在我的工作中编撰性实践和策展性实践的差异相对明确。策展人和编辑者,两者的工作都需要不断发展和阐明主题建立之间的关系,一则是在初始阶段和一般层面对主题的确立,再则是在广度和深度上对主题内在可能性的作品的进行选择,并通过具体工作把主题的特征展现。再者,编辑者和策展人参考最初概念框架提供的项目潜力,在工作中对其的跟进及沿袭程度都是多变的。这些项目中,既有个人作品——往往是已完成的人工制品来实现既定的主题;又有新的创作——在物质和概念上形成最终的作品,通常涉及对最初编撰性/策展性提议的批评。然而,根据质量、规则、流程并结合执行的情境,编辑者和策展人在实践层面有所不同。传统上,文本和书籍优先考虑顺序,其中布局往往根据“前”与“后”来构架;而物和场地给予布局更多的空间可能,特别是通过同时性和并列性,使创作和传达的多面向脱颖而出。
图2, Jane Rendell,词与物/Les Mots and Les Choses,材料智能/Material Intelligence,伦敦Entwistle画廊,2002,摄影:Entwistle Gallery

材料智能 Material Intelligence


2003年,经由与Bobbie Entwistle的谈话,我以非正式的身份参与策划了一场建筑展。Bobbie与巴特莱特建筑学院(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的老师和学生联系,在伦敦Entwistle画廊举办了名为“材料智能”(Material Intelligence)的展览。Bobbie为展览选择的作品构成的人工制品作为建筑设计过程的一部分,例如,图纸、照片、模型等。针对展品是否需要任何书面或口头阐释,我们展开了一场讨论,例如,是用策展人起草的附带声明形式还是建筑师撰写的叙述形式?我们俩都认为,墙上没有文字,展览的视觉效果更好。但回想起来,我认为这个决策存在一定问题。


像艺术画廊这样的场景会预期并影响特定条件,将其物理范围内所有对象定位为艺术作品,材料智能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展出的人工制品看上去像艺术作品而非建筑设计流程的一部分。这导致一种认知趋势,人们会认为它们是各自孤立的物品;但它们并非是作为单独个体展示,而是作为肌理,与在脑中虚构的某物交织——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后者在某些情况下指涉一座预设的“建筑物”。这样看,若有文字叙述与展品相伴,是本可起作用的;并非是阐释作品,而是将它们与它们所指涉的对象关联,将建筑设计话语与艺术关联。


设计中的空间想象 Spatial Imagination in Design


2005年,展览“设计中的空间想象”(Spatial Imagination in Design)由EPSRC和AHRC资助,是“为21世纪设计”(Desig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的一部分。作为研究组主任,我有幸以编辑者和策展人身份与Peg Rawes和Penelope Haralambidou共事,之后的大部分项目描述都是从与Rawes合著项目的编辑导论中提取和发展而来的。我们团队由15位成员组成,他们各来自建筑、展览、产品和交互设计;艺术和公共艺术;心理治疗、历史、经济和哲学;结构工程和结构管理,以及项目合作伙伴CABE(建筑与建筑环境委员会)的Kate Trant和RIBA(英国皇家建筑学会)的Greg Cowan。我们通过三个工作坊系列,每个工作坊都交由不同的小组成员设计和领导,利用“建模”、“写作”和“绘图”的具体设计过程,将空间想象作为一种感知方式和生产工具,在空间的体验和设计中进行探索。
Spatial Imagination in Design


从一开始,小组就计划通过制作手工艺品来增进他们对空间想象的理解。而展览这些作品所选择的场地——Domo Baal画廊——位于伦敦Clerkenwell一座18世纪的建筑物中,它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情境 ——此地激发了小组所有成员的空间想象力,既源于其原生设计的建筑特征,也源于其往昔和当下的格局模式。
The Domo Baal Gallery


设计于1730至1750年间,画廊一层主厅白色天花板中心的玫瑰和边缘的纹理,是洛可可精妙的空间想象中最令人回味的表现形式。此外,洛可可是与这一历史时期相关的建筑风格。该建筑最初的功能是作为家庭住宅和律师办公室,仍留有痕迹,例如,其双扇门的形式,暗示了家庭和机构空间之间复杂的协商,该情况在此地一直延续到今,即家庭日常隐私的生活同画廊正在进行的公共活动之间的协商,这可谓相当的吻合。


该空间为每位成员提供了重新创作的机会,创作吸纳了以往谈话、访问和散步中获得的共识,也听取了每个人对空间想象独有的趣向。最终作品展现了空间想象的主题,采取了提案和展览的形式——包括声音、文本、绘画和模型——作品跨越了艺术、设计和建筑学科,并通过一系列材料设计的排布来传达空间想象。
图3, Peg Rawes 的作品(前景),Katja Grillner(中景),Nat Chard(背景),Rory Hamilton(远处的墙),空间想象/Spatial Imagination,伦敦Domo Baal画廊,2005,摄影:David Cross / Cornford & Cross
图4, Penelope Haralambidou, ‘3 John Street: 1: 50’, 空间想象/Spatial Imagination,伦敦Domo Baal画廊,2005,摄影:David Cross / Cornford & Cross


从这些艺术与设计作品的生产中,涌现了三个重点:首先,青睐于在政治权力运作中使用想象力——它既是压迫的工具,也是反抗的工具;其二,将想象力理解为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模糊空间;其三,期望将传统上分隔的绘画、写作和模型设计过程结合到新的混合形式的艺术、设计和建筑实践中。例如,艺术家Brigid McLeer的“writing-as-drawing”作品,位于两扇门之间的缝隙,经由对Alain Robbe-Grillet的小说《嫉妒》(La Jalousie)的重写,探讨了嫉妒的情绪如何增强个体之间的空间感知。建筑师Penelope Haralambidou把她制作的建筑模型“drawing-as-model”作为策展的工具,作品置于画廊的角落,其模型表现了想象力在创造多重时空,创造镜像空间或空间中的空间上,所能达到的程度。而我则在自己的作品里,通过反复书写词汇“purdah”(这个词指涉屏幕或建筑元素以及面纱或布料),将一楼临街的窗户,这种具有视觉联系功能的建筑部位,变成了一块屏幕,一种分隔。在某些版本的《古兰经》中对“purdah”的定义包含了对女性装饰的回应,而“An Embellishment: Purdah”则认为在性别化的空间中,purdah为巧妙的结构而非装饰分隔 。
图5, Jane Rendell, ‘An Embellishment: Purdah’, 空间想象/Spatial Imagination,伦敦Domo Baal画廊,2005,摄影:David Cross / Cornford & Cross


每件展品都是空间想象在行动中物化出的实例,提醒观者注意,以实践为主导的研究在批评传统学术研究方法和建筑设计惯例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些展品作为物质陈述,并不求能被释为对现存理论思想的展示或应用,更想以临时作品自居,证明在艺术、设计和建筑过程中探索的重要性。随附的展览目录,很关键地提供了各作品创作进展中的视角。在编辑评论中,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思考团队的研究兴趣是如何贯穿展览中的不同实践、方法和作品的。此外,通过图像和文本,每位成员面对如何将空间想象作为调研和命题工具介入物与空间设计的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批判性建筑 Critical Architecture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还参与了同Mark Dorrian, Murray Fraser 和 Jonathan Hill 合作的项目“批判性建筑”(Critical Architecture),这次是一场会议,一期建筑学报(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的特刊,以及一本合编的著作。“批判性建筑”汇集的论文与项目,考察了建筑批评与批判性实践两者间的关系,探讨了建筑批评如何作为一种实践形式,并认为不同的批判性实践模式组成了建筑设计——建筑、图纸和文本——作为批评形式。建筑中批评和设计的划分阻碍了创造性作品的产生,因此我们决定将“批判性建筑”的主题定位在建筑批评与建筑设计间四个不同的交集:“批评/否定/行动”(Mark Dorrian)、“批判性建筑的文化语境”(Murray Fraser)、“设计批评”(Jonathan Hill)和“建筑写作”(Jane Rendell)。这些概念性的内容构成了此次会议和建筑学报特刊,并构建了合编著作的讨论框架。这个主题反映了实践者和理论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允许贡献者以多种方式协商批评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Critical Architecture


“建筑写作”(Architecture-Writing)作为我个人的主题,探讨了当批评作为一种批判性实践形式时,建筑批评所产生的新写作方式。艺术批评中关于艺术写作的讨论,开始在新的批判性写作实践中引入主观性、立场性、文本性,以及实质性的问题,并重新思考在视觉和行为艺术中批评与批判性实践的关系。我感兴趣的是这场辩论引发的问题如何推进我们思考——思辨建筑的创造性实践与空间批评的关系。


在近期的个人写作中,作为一名艺术与建筑批评家,我开始探究作者的立场,不仅究其同理论思想、艺术对象和建筑空间的关系,也关注其与写作场所本身的联系。这种兴趣已然发展成许多“在地性写作”,它们探讨了批评的局限性,并询问批评家对于艺术家、建筑师、作品、作品场域乃至批评家本人可以论些什么,以及这样的写作是否仍然“算作”批评。在其他地方,我已详细概述过本项目的概念框架;在这里,结束之前,我将通过“场域书写”(Site-writing)来简要总结这些关注点。


场域书写 Site-writing


视觉与空间文化中的女权主义者广泛借鉴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理解主观性与立场性两者的关系,将内在心理形象的空间政治与外部的文化地理相关联。本人关心的是,艺术批评应如何结合作品,在物质、概念、情感和意识形态上,促进从事批评研究所处的空间和时常变换的立场。这样的项目需要反思批评的术语,特别是有关判断、辨别和批评距离的。“场域书写”接受了这一挑战,将艺术作品重新定位为一处场所。透过此举,便可着手研究批评家与作品之间关系的空间性,采用并改编了Howard Caygill的战略批判概念,以及Mieke Bal对批评家与艺术“互动”的探索。当前关于关系美学和对话性实践的讨论,仍然将批评家置于艺术作品之外;而我认为,批评家所处位置需要通过书写评论的过程来明确。比起写艺术品评论,我更关心批评家是如何组织他或她的写作,如何将其与艺术作品相关联并与之对话的。此处对介词的强调,使两者能在位置和关系上形成直接联系。
Site-Writing: The Architecture of Art Criticism


文学评论中的理论探索,探讨了作者由相关文本而产生的不同的主体立场,如多个“我”以及“你”和“他/她”在这有相关性;又如后殖民主义批评家们的写作,他们的文本将自传性与批判性交织,将诗歌实践与理论分析结合来表达杂糅的意见。考虑评论意见中的质问,需要结合关系、对话和际遇因素,涉及客观和主观,也包括疏远和亲密的立场。这种方法从特写细观到匆匆一瞥,利用空间来定位或重新定位评论家、读者与作品的关系,因为空间存在在记忆里、梦中、想象内、以及观测下;这种方法还质疑了当下的评论,它是否是一种具有单一静态立场的认识形式。


当有关在地性的讨论延伸到艺术批评时,写作的空间特质开始在传达意义上变得与其评论内容一样重要,随之,“场域书写”应运而生。我对这种评论或空间批评写作的策略是,执行要顺应其本身的实践模式,还要质疑将批评家与其批评立场之下的艺术作品关联上的某些参考术语。这种活跃的书写,构建并描绘出批评家与作家、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以及观众与读者间的场域。
图6, Jan Peters 作品(前景),Martina Schmid作品(远处的墙),Ausland,伦敦Domo Baal画廊,2003,摄影:The Domo Baal Gallery


作为批判性写作场所的某个虚构之地,是我已然理论化但还未完全投入其中的地方,直到我开始写“别处”(Everywhere Else)。从这篇为群展撰写的展览目录表明,展览Ausland激发了本人对他人空间记忆的想象。展览中的三位艺术家都致力于表达建筑与空间的表现形式——Martina Schmid在幻梦中用折纸制作了令人生畏的山地景观,Silke Schatz用彩铅精细地画出了她记忆之地的大型建筑透视图,而Jan Peters通过影响叙述了他在迷宫般的建筑群中的经历。我描述了那些物理上存在的场所,以及那些我想像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可能遇到或记下的地方。文字是作为详细的经验说明而写的,在艺术品、它所指涉的场所,以及画廊本身的位置间运动。


别处  Everywhere else 


“猫的爪子大得足以覆盖山峰;它的尾巴与被日光照射的沟壑一样长。但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山顶是密集环圈聚成的边缘,绘制在了折叠多次的墨盒纸上。这只猫,走过了山脉,无忧地行路,它的爪子没在纸上留下一丝痕迹。


有三个身影盘坐在房间的地板上,意图尚不明确。透过两扇窗户看得见伦敦的街道,对面墙有门通往厨房,延展了房子的宽度。厨房餐桌边坐着一个女孩,闷闷不乐地低头看书。她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张折叠了多次的墨盒纸,上面覆盖着成百上千个用墨水绘制的小圆圈。此幅画旁,在壁炉架上的是另一幅画,小一些,这回是被托着而非挂着的。此幅作品由细细的线条组成,被铅笔绘制在涂料的表面。一条地平线分割了画布,在前景的壁炉架上创造了一个平滑的剖面,却比隐匿在壁龛之后的崎岖山脉更加起伏 ……”


我在此的批评意图是询问艺术批评的构成,其中什么样的主题或对象是适当的,并扩展批评的可能性,暗示批评家可以超越作品本身来讨论艺术家想象或记忆的地方,以及与艺术家经济活动相关的画廊或场所。Domo Baal画廊位于伦敦Bloomsbury的一座Georgian风格的建筑,同时这里也是策展人的家。作为批评家,你可以使用行政空间或画廊空间,也可以利用私人和家庭空间。因此,艺术品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场景中呈现,于画廊空间中展出,沙发下存放,厨房壁炉台上搁置,这表明作为一种空间批评实践,评论也需扩张其在地性/洞察(si(gh)tes)。


学术策划 / 宋协伟文章翻译 / 马奕奕文章编辑 / 王乃一图片来自网络


译者简介:马奕奕,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方向在读硕士,曾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及中国传媒大学专攻动画方向,作品在芝加哥电影节、英国short-on-tap、蒙特利尔动画节,哥伦比亚电影节等活动中获得奖项和提名。一段时期也曾以独立动画、展览志愿者和自由撰稿为业。


当代设计策展课程介绍

当代设计策展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开放的专业课程,由宋协伟教授担任课程主持与学术召集人,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策展人和设计研究领域的学者进行授课。课程在讲授策展历史与理论发展流变的基础上,结合主题讨论与项目实践,研究已存的策展模式,同时探讨不同的策展行为,以及对策展而言什么是“当代性”,如何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语境之内去审视?课程通过介绍跨学科研究方法在策展领域的广泛应用,力求对策展相关议题的切入与讨论方式更加多元异质,从而以不同的视角来拓展当代设计策展的潜力与可能性。


课程学术召集人:宋协伟课程主讲教师:宋协伟、薛天宠、王乃一当代设计策展系列讲座嘉宾:Jana Scholze, Sarah Teasley, 方振宁, Aric Chen, Ole Bouman, Alice Rawsthorn, Alice Twemlow, Prem Krishnamurthy


 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方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变革和加速,设计与经济、生活、社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正在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形态,设计批评与设计策展以独特的视野、方法论和策略机制对设计介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多维可能性、目标和价值进行评价和反思,进一步修正设计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本学科研究方向以中国快速变革的经济与社会现实为基础,充分理解并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需求,在产业融合研究,社会创新发展研究以及商业价值创造研究三个维度形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批评与设计策展研究的专业特色和学术地位,以及实际的研究作用和价值。推动设计批评、设计策展与公共问题、社会机制和城市发展的广泛融合创新,从而创新设计发展的规律、方法和系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正在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引领国内、对话国际的战略优势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